辨证分型治疗 62例骨痨的临床观察
高志海 高永泽(山西志海中医骨病医院)
骨痨,现代医学称之为骨与关节结核,是比较难以治疗的病症之一。自1976年以来,我们用中医辨证分型和持续扶正祛邪方法治疗该病62例,
疗效达96.8%,现小结如下。
一、临床资料
1、一般资料,本组收治病例62例:男性25例,女性37例;年龄最大的62岁,最小的6岁,其中6~8岁16例,16~30岁19例,30~40
岁18例,40岁以上9例;病程最长者26年,最短者5个月,其中1~5年者38例,5~10年者9例,10~15年者11例,15年以上者4例。
2、诊断依据:(1)症状与体征:患者多数有结核病接触史或患病史。初起全身症状不明显,仅觉患处隐痛倦困,以后逐渐肿胀,不红不热,活动时疼
痛加重,继则关节功能障碍,活动受限。以后开始化脓,伴有发热,朝轻暮重,继而破溃,流出米汤样稀脓,或夹有败絮样物(干酪样坏死)。久则疮口
凹陷,周围皮色紫暗,形成窦道,不易收口。病变在四肢者,可见肌肉萎缩,关节僵直;病变在脊柱者,可见后突、侧弯畸形,甚至截瘫,二便失禁。本
组病例中形成窦道,经久不愈者34例,愈后复发者2例,形成脓肿未溃者9例,未形成脓肿者17例,有死骨者24例。其中截瘫者5例(瘫痪时间
最长者3年,最短者1年)。(2)化验及X线摄片检查:多数患者可见血沉加快,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高,轻度贫血。X线摄片,可显示骨小梁模糊,
骨质疏松,有脱钙现象。骨质缺损破坏时,可见密度稍高之死骨阴影或无骨组织的透亮区或半透亮区。本组病例经血液检查和X线摄片确诊者51例,
根据临床体征确诊者11例。62例中被它院曾建议截肢者13例。
3、疗效判断标准:本组病例经过治疗 10个月后。
(1)痊愈:全身情况恢复,局部症状消失,化验血沉正常,X线摄片提示骨修复良好(骨密度增高,死骨靠近、吸收,边缘趋向整齐),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。
(2)显效:全身及局部症状明显改善(食欲增进,精神转佳,脓肿缩小,窦道基本愈合),化验血沉正常,X线摄片提示骨质有所修复,能参加轻体力劳动。
(3)有效:体质有所恢复,局部症状有所改善,X线摄片提示骨质修复欠佳者。
( 4)无效:经半年治疗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,或骨质破坏加重,窦道反复溃脓者。
二、治疗方法
1、内治法:分热毒、虚寒、毒滞瘀血三型,均采用阳和汤加减。
(1)热毒型:症见喜凉恶热,原发或继发部位肿胀,局部频繁疼痛,朝轻暮重。着治疗不当,骨质破坏,脓渐形成,局部出现透红点,按之有波动感。
溃后脓汁淋漓,色黄气味臭。脉滑数,舌质淡红。此为寒邪郁久化热,以致热毒炽盛酝酿成脓。治宜清热解毒,活血通络。方用麻黄4克,白芥子5克,
生甘草3克,银花6克,生地6克,砂仁9克,麦芽9克,丹参15克。
(2)虚寒型:症见精神萎靡,面色无华,形寒肢冷,局部发凉,患肢尤甚。皮肤苍白,不红不热,溃后脓汁清稀量多,死骨常随脓排出。久则疮口凹陷,
周围皮肤紫暗,形成漏管,久不收口。脉沉细,苔白润滑。此因邪气久留不去,以致正气日渐消耗。治宜健脾益肾,补益气血,托毒外出。方用麻黄3克,
鹿角胶3克,姜炭1.5克,肉桂3克,甘草3克,当归9克,人参6克,熟地6克,砂仁6克,山萸9克。
(3)毒滞瘀血型:症见肤色暗红,且有瘀血点,局部疼痛如针刺,并多呈持续性,肢体活动受限。脉沉而细,舌质紫暗。此为痰毒凝滞,阻塞经络,以致
气滞血瘀。治宜活血行气,温经通络。方用麻黄3克,熟地6克。当归9克,姜炭2克,甘草3克,肉桂3克,丹参10克,鹿角胶6克,砂仁6克,桃仁6克。
以上三型,初治均宜服汤剂。每日一剂,将药一次煎好,分四次服,从早晨六时起,每隔六小时服四分之一。症状缓解后,改服丸药。将上药研末制成蜜丸,
每丸重6克,每服一丸,日服四次。服药时间同上。服丸药期间禁忌生葱、生蒜,长期禁忌韭菜、驴油。
2、外治疗法:凡是形成脓肿而未出现溃口者,用注射器抽出脓液,并注入生理盐水进行清洗,然后将生理盐水抽出。已出现溃口者,可用油纱条引流,防止溃口闭合堵塞,每日消毒清除一次,以利溃口从里向外愈合。
3、体育疗法:关节结核患者,当急性期被控制以后,要及早进行功能锻炼,以提高关节活动功能及抗病能力。如果病变部位在长骨,当结核病灶被控制以
后,应静中求动,采用适当的位置活动,以防止出现关节畸形、僵直后遗症。
三、治疗结果
一般服药10~50天后饮食开始增加,精神好转,溃口缩小,脓汁减少。 60~120天后,体重增加,溃口愈合,骨小梁形成,骨密质提高,经X线拍片
可见边缘整齐。240~260天后骨质钙化。62例患者经治疗10个月后复查,痊愈者59例,占总发病数95.2;显效者1例,占发病总数1.6%;
无效者2例,占发病总数3.2%。若按分型统计,热毒型疗效最好,虚寒型和毒滞血瘀型次之。
(见附表)
附表 :辨证分型与疗效关系
分型 |
总数 |
痊愈( %) |
显效( %) |
无效( %) |
热毒型
虚寒型
毒滞血瘀型 |
18
31
13 |
18(100)
29(93.5)
12(92.5) |
1(3.5) |
1(3.5)
1(7.5) |
合计 |
62 |
59(95.2) |
1(1.6) |
2(3.2) |
四、典型病例
1、张XX,女,26岁,农民。曾有结核史,1976年经某医院诊断为腰椎结核,长期服用抗痨药物无效,于1982年3月3日来我院诊治。
患者神疲形瘦,五心烦热,脉弦数,青苔黄燥。腰3、4椎凸起,有明显压痛,不能仰卧,手托膝行走。经X线摄片,可见第3、4腰椎嵌插,左右移位,
周围有碎骨片,第4腰椎弓根破坏,右腰大肌凸形。血沉:58毫米。诊断为3、4腰椎结核,右腰大肌脓肿。根据中医辨证,采用热毒型方剂制成蜜丸,
服药三个月,诸证消失,身体恢复,能参加家务劳动。1983年7月16日摄片复查,第3、4腰椎的椎体间隙融合,形成错位愈合,包块消失,骨质
增生。化验血沉为9毫米。
2、张XX,女,27岁,山西省中阳县暖泉乡供销社营业员。患者1976年被当地医院确诊为右膝关节结核,并用抗痨药物及手术清除病灶,加石
膏固定。住院14月,不但未愈,患处反而形成三个窦道,流豆腐渣状脓汁。该院医生建议截肢,患者因惧怕手术,于1983年3月18日来我院求治。
患者精神疲倦,食欲不振。脉沉细,苔薄白。经X线摄片,可见右膝关节面破坏,间隙狭窄,周围软组织肿胀。血沉:34毫米。诊断为右膝关节结核。
根据辨证分型采用虚寒型方剂,服用12剂后,将原方制成蜜九,继服2个月,患处溃口愈合,身体状况恢复。1984年7月6日摄片复查,右膝关节
融合,形成僵直,畸位愈合。化验血沉为10毫米。现已恢复工作。
五、小结
1、骨痨系肾牌两虚所形成。因为肾为先天之本,藏精主髓生骨;脾为后天之本,主运化主肌肉而统血,为气血生化之源。故肾脾虚则骨肉失养,以致痨虫
乘虚入侵,腐骨烂肉,久治难愈。久病则虚,久虚而寒,故虽有寒邪郁久化热、热毒炽盛酿肿成脓及痰毒凝滞阻塞经络的血瘀气滞之表现,也必是虚中挟实、
挟热之证,故虚寒是本病的主要矛盾。因此我们以扶正祛邪为原则,采用中医治疗阴疽的阳和汤加减,取得了较好疗效。
2、从病变部位和疗效关系来看,凡病变部位在脊椎部的,疗程时间较长,恢复慢;凡病变部位在四肢及小关节者,疗程时间较短,恢复较快。
3、从病程与疗效关系来看,病程时间越长,疗效越低;病程时间越短。疗效越高。因此,病变早期,在诊断上虽有一定困难,但治疗效果最佳。
(长青整理)
( 摘自 : 《山西中医》 1986 年第 2 卷第 1 期) |